负利率时代的投资焦虑和多元选择
时间:2015-10-28
来源:未知
浏览:次
年内第五次降息和第三次“双降”(降准、降息)使中国步入负利率时代。就现在的利率水平和CPI增长趋势,负利率或会维持一段时间。据27日《证券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为避免货币资产缩水,居民往往会尽量少存钱,将更多资金投向其他渠道。
理论上的确如此。钱存银行得不偿失,按照常识性的趋利逻辑,投资者们会选择更多的投资渠道。由于今年股市太热,楼市在转暖,分析家们会(
人力资源管理)自然想到投资者们会从银行逃离转投股市和楼市。全球市场不景气和中国经济下行带来的市场恐慌,让人们充满了投资焦虑。特别是今年股市的波动异常和楼市呈现出来的冷热不均,让投资者更多困扰。
央行“双降”释放的流动性,有多少能够进入股市和楼市,有多少进入实体经济,真的是难以预料。货币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复杂化学反应,以及投资者后续的动作(无论是理性投资还是非理性跟随),要想获得准确的评估,还需耐心等上一段时间。
肯定的是,热衷股市着有了更多入市动力。十一“黄金周”后的股市相对稳定下来,“双降”释放的流动性--尤其是那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会冲进股市冀望大赚一笔。对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而言,股市动荡带来的心理恐慌还未完全缓释,政策面无论如何调整,对于股市也会心有余悸。“双降”的政策红利,他们会当成寻常事而看淡。更何况,此番政策面释放的流动性,也并非是为了资本市场,依然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的痼疾。
即使“双降”如分析家言释放出7000亿元流动性,被几个市场抢食分流,也都变成杯水车薪了。所以,很多财经媒体对以往货币政策和股市的动态调整进行细致分析,并没有发现货币政策宽松与股市同凉热和共进退的规律。
楼市也是如此。虽然一线城市的楼市一直没有“凉”下来,但三线以下城市的境遇也从未“热”起来。消化库存的压力,绝非银行利率的调整和购房成本的降低就能一下子缓解。高企的有房率和逐渐枯竭的人口红利,拉低了中国未来20-30年两个代际的住房诉求。故而,负利率时代或可让一部分人转投楼市,但也未必让楼市重返往日繁荣。不过,有些已购房的“房奴”们,尤其是5年以上的商贷房供者,的确减轻了还款压力,对于刺激消费有一定的好处。而且,负利率也让观(
咨询公司)望购房的刚需族和改善住房需求者,多了购房的冲动,对于改善楼市尴尬和消化库存有正面效应。
对于追求高收益的风险投资者,不管货币政策如何变化,也不论是否负利率,其投身于资本市场的热情都不会降低。对于习惯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者,习惯选择不动产作为家庭投资的压舱石,负利率对投资者的选择确有催化效应。当然,多元化理性投资已经成为全面共识,经历这些年的投资考验,中国投资者已经习惯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负利率时代,与其说从本质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投资习惯,还不如说更加强化了其多元化投资意识。
的确,除了银行储蓄,还有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即便是在一年定期利率1.5%的情势下,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也维持在5%的年化收益率。当然,还有更多收益的理财产品。哪怕是不温不火的互联网“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年化收益率也维持3%左右,而且进出自由,风险极小。至于风险极大的民间金融产品,也是一小部分投资者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规范的保险产品。因而,只要投资者多一些理性,少一分贪婪,投资理财的选择渠道有很多。现实并不像舆论场和一些分析家那样,中国投资者只能玩所谓的“三国演义”--除了储蓄就是股市和楼市了。
而且,负利率仅仅是分析家们按照央行货币政策宽松调整给出的理论值。现实中可能是另外的情景--本次央行“双降”,一年期基准利率成了1.5%,和9月份CPI增长1.6%相比,确为负值。然而,本次央行货币政策除了“双降”,还有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后者意义更重大,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上有了更多自主权--据悉,10月23日,央行宣布取消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后,多数银行迅速调整了存款利率水平,股份制银行普遍上浮30%以上,而部分城商行更是上浮了40%以上,最高的则上浮67%之多。即使是步调一致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
管理培训)及招商银行,1年期定存利率也是1.75%,上浮幅度为16.7%。可见,央行“双降”形成负利率,利率市场化又逆负为正。对投资者而言,投资理财的大环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负利率时代的确让投资者焦虑,但金融改革的成果又让投资者有了更多机会。如何选择,要看投资者的智慧。
http://wfst-h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