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新闻时事 > 【我与中国冶金报】一朝承诺 一路同心
新闻时事

【我与中国冶金报】一朝承诺 一路同心

时间:2016-04-27   来源:未知   浏览:

 
        2016年3月23日17时55分,西安到昆明的飞机落地。去昆明参加中国冶金报社2016年全国记者工作会议的我,刚打开手机,便跳出几个未接来电。当手机屏幕显示出“云南李楠”5个字时,我心底霎时涌起一股热流。
  在32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云南了。(管理咨询)但2003年7月中旬在云南滇西地区10多天的采访经历,却让我终生难忘。此行让我有幸结识了胆大心细的云南读者李楠(化名),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延续到1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经历还时时警醒我———有像李楠这样的读者一直在关注、支持着《中国冶金报》,作为一名老记者,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破旧桑塔纳成暗访标配
  话还得从2003年说起。当时中国冶金报社北京总部多次接到读者的举报,反映滇西地区“地条钢”生产死灰复燃,且有蔓延之势。于是,报社指派时任西南记者站站长的何云飞和西北记者站长的我一同赴云南采访。后来才知道,之所以调派我去并不熟悉的云南,就是当时还从未谋面的读者李楠的请求。那段时间,我采写的一系列西北地区打击假冒伪劣钢材的报道,引起了时任云南保山钢铁厂副厂长李楠的关注。他是《中国冶金报》的忠实读者,经常将选中的文章精心收集起来。他根据报上公布的记者部联系电话,多次致电请求派我去云南采访。
  2003年7月15日上午,我和何云飞抵达昆明,在机场首次见到接机的李楠。精廋黢黑的他,30岁出头的样子,一口浓重的云南方言中不时带出别扭的普通话。特别是他开的那辆将引领我们采访的专车,是一辆破旧的桑塔纳,空调坏了也没修。不过,后来我们亲身体验到,虽然在云贵高原炎热的7月天里,我们在闷热难耐时,才能够在山脚或树阴下临时停车歇息,但正是他那充满地域特色的口音和那辆显得邋遢的桑塔纳车,让我们在后来近3000公里的行程中,多次化险为夷———这种车也是劣质钢材买家的“标配”。
  在暗访调研中我们发现,作为我国地震多发区,云南有的市县早就被国家列为9级抗震设防城市,其中建筑用钢的抗震性能是重要指标。但是,当地一些小钢厂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从事简单生产加工,产品合格率极低。这些钢材不仅表面缺陷随处可见,(管理顾问)有的甚至一落地就应声断裂成几截。在地震多发区,若采用这种劣质钢材,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其后果不堪设想。而在我们暗访的那段时间,不少劣质钢材已使用到各种建筑物中。
  在李楠的引领下,我们亲眼看到生产劣质钢材的原料,多是各种废铁屑丝,还有旧自行车的钢圈、易拉罐掺杂其中。不仅入炉原料杂质多,而且生产工艺落后,冶炼全程也无检验。此外,其浇铸工艺是敞开式的,其中夹杂、氧化、气泡等残留都在钢锭中,钢材质量、强度根本得不到保证。用这种“地条钢”加工制造的钢条、钢线、螺纹钢等极易断裂。此间,云南一些地方还连续发生了桥梁、楼房垮塌等恶性事故,相当一部分都与使用假冒伪劣建筑钢材有关。
  冒险暗访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滇西采访的10多天里,我们深入到保山、临沧两个地区和德宏、大理两个自治州,暗访了多个“地条钢”生产线、销售商和钢材批发市场。此行引起了假冒伪劣钢材生产商、经销商的注意,记者在采访中也多次遇险,在刊出的报道中还有这样的细节:
  有读者反映,在德宏州瑞丽城南约2000米,隐藏在甘蔗地里的瑞丽航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仍在生产“地条钢”,其库房也极为隐蔽。
  早8时许,记者兵分两路:男记者赴甘蔗地里以买钢材的名义寻找航瑞,女记者在相距不远的当地公安局门前守候,等待报警。分别时,两位记者握紧双手,相互鼓励:相信我们是正义的,不用惧怕什么!男记者走进一人多高的甘蔗地里不久,就发现有七八个民工摸样的人闲坐在宽不到两米的路边。男记者镇定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去,终于发现了一个紧锁的大铁门。在数双紧盯的目光下,有人开口了:“什么事?”男记者答:“买钢材。”几人围了过来说:“早就停产了,没有钢材。”这时铁门内几只狼狗狂叫成一片。男记者从门的缝隙隐约看到了大量的废钢。在路口紧张等候的女记者同时发现,在通往甘蔗地的另一条路上,5分钟内先后驶出3台8吨吊车。当天晚上,记者再次接到举报:航瑞改为白天收废钢,夜间生产,其钢材库已转移。
  这里没有提到,当时,李楠正在另一派出所门前等待接应我们。
  暗访中还有一次耐人寻味的经历,是在一家钢材市场。当李楠用当地话打听是否有“便宜钢材卖”时,有个钢材销售商表情神秘地低声答道: “今天没得卖了,货都藏到库房后面了。听说上面来人查了,一男一女,一瘦一胖,口音不是本地的。要不你们过两天来看看?”闻听此言,我们惊出一身冷汗,这正我们两名记者的基本特征。在另一家钢材市场,一个“地条钢”销售商还“好心”地提醒佯装买钢材的我们:自家盖房千万不要用这种钢材,“要让别人买,可以掺和着用”。此时,“地条钢”每吨售价比正规钢铁企业产品便宜近千元。
  帮我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认真激烈的讨论,我们决定连夜写出《滇西“地条钢”再追踪》系列报道。为避免技术术语不准确以及方言沟通时引起的失误,我们在完稿后,先交给守候在旁的李楠把关。出于多种考虑,我们在稿件发出时没有署上李楠的名字。
  此次采写的《滇西“地条钢”再追踪》系列报道,分别以《封这道“门”为何这么难》、《这道门真锁住了吗》、《这道“门”该由谁来封》、《怎样锁住这道门》为题,在《中国冶金报》2003年8月8日至8月14日的一版连续刊出。报道受到当时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了重要批示,全国多家媒体纷纷全文转发。此组稿件受到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通报表彰,并获得了当年度“好新闻”奖,中国冶金报社还给我们颁发了“社长嘉奖令” 。而我们深知,没有李楠这位幕后英雄的支持,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我们来讲,此次采访行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楠不仅是专职司机、向导,还精通冶金工艺、市场销售。也正是在这位熟悉地方风土人情、了解当地钢材市场以及钢加工艺的知情人的引领,记者才得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
  抵达2016年全国记者工作会议报到地点,天已黑透。冒雨驱车两个多小时赶来的李楠也到了。他还是当年那个精廋黢黑的样子,话语间还是夹杂带有云南方言的普通话。只是,他的脸上多了些沧桑,鬓角也显露出花白。他现在是云南另一家拥有国家生产许可证的钢厂生产副厂长。巧的是,见面还未及寒暄,在宾馆餐厅门口又遇见从北京赶来参会的《中国冶金报》副总编辑熊余平,他是当年《滇西“地条钢”再追踪》系列报道的主要编辑之一。
  我们再一次忘记了时间、地点,聊至深夜———先是激动地与何云飞站长通了电话。何站长早已退休,现居成都。李楠还难掩兴奋地告诉我们,13年前在《中国冶金报》刊登的那组系列报道,在云南地区引起强烈震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云南地区伪劣钢材生产厂家一度销声匿迹。“我是大专文化,不会写文章,一直羡慕记者这个职业。这辈子当不成记者,但愿意成为记者忠实可靠的‘眼’和‘腿’。只要你们需要,我随时可以再出发!”李楠说。
  李楠挺让我敬佩的。钢铁人,向来重情重诺。重情,知道感恩;重诺,懂得信义,骨血里流淌着对上天的敬畏之心,对厚土的感恩之心,对生活的宽容之心,对他人的关切之心。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不管时代如何更替,理想和正直永远是一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段友谊也让我明白,坚守理想,秉性正直,会不断地给疲惫的心灵注入年轻的激情,人生之帆会再度鼓起理想之风。
上一篇:陈雨露:区域金融改革试点要守住风险底线
下一篇: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和生物技术市场增长或放缓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