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展共享电单车背后 共享产业火不动了?
时间:2017-05-09
来源:搜狐财经
浏览:次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就规范共享自行车征求意见,并就共享电单车给出“暂不发展”的意见,而之前广州在2014年就对电动车发出“禁令”。对于共享电单车而言,这门刚兴起的生意还能做吗?在政府“不发展”的态度背后,共享产业还能火多久?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电单车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安全”两个字上。在北京的意见稿解释中,其提到电单车"车身重、速度快"具有安全隐患;同时,充电过程和露天停放也对电池安全造成影响,因此不发展(管理培训)。
共享电单车产业胎死腹中?
值的注意的是,上海市最大的共享电单车品牌享骑目前在上海市累计投放上牌共享电单车6万余辆,注册用户100万+,日均单量达到30万,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不少共享单车。并且,享骑已经获得了7万块电单车牌照,指导意见的落地,可能让这些“合法牌照”无法“合规”。
那么,这个已经开始被接受的产业未来或将胎死腹中?
首先,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的就是电动助力自行车不等于电动车。
电动车最初发源于日本,被称为“电动助力自行车”。在日本,这种自行车只允许采用比例助力控制系统,也就是必须是“人力+电力”的混合运行模式,而不允许采取纯电动模式。然而,传入中国后,则将摩托车“拧把”结构嫁接过来,取消脚踏功能,长得也越来越像摩托车,就是常见的电动车。
与大多数人理解的“电动车”有着本质区别,电动助力自行车是为了解决骑行累的问题而出现,所以它依然需要人去蹬脚踏,然后让电力介入使骑行变得省力而轻松。
由此观察,共享电单车大多属于“电动助力自行车”。
其实共享电动车企业对监管风险早有预判。“享骑”表示:对于车速,公司的电单车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整车车重不超过40公斤,并配置了脚踏骑行功能。而在电池上,享骑电单车配备了相应的锂电池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上海西游电单、北京的7号电单车、电斑马等都按照“国标”,在电动车的硬件上做了优化。
“我们现在都是国标车,如果是车速、电池各种安全隐患,实际上我们都可以优化,只要有新标准。”享骑联合创始人钱赟表示。现在的电动车“国标”是1999年出台的,几家共享电单车都强调按照这个标准生产,但路面上90%以上的私家电单车都是非国标违规生产,车速过快、电池爆炸俨然会是隐藏的“马路杀手”。
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指出,对于当前市面上的直接驱动电动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应该加以区分。前者的样式、速度可以达到机动车的级别,贸然共享容易导致使用不熟练者发生危险。但对于符合国标标准,用电作助力的自行车,“消费者有一定需求,就不应该贸然下结论。”
由此可得,现在说“共享电单车产业胎死腹中”的这一结论似乎为时尚早。
共享产业还能火多久?
有媒体指出,如果此次上海市政发布的意见中提到的“决定不发展共享电单车”的想法真的实施了,可能影响的还不只是电单车行业,有可能还会影响正在萌芽阶段,想杀入共享产业的其他领域的创业者们的信心。
事实上,从最开始的“网约车”到如今的共享出行理念,再到共享充电宝的一夜爆红中不难看出,共享经济已经成为资本的下一个宠儿。事实上共享经济的这块蛋糕虽大,但是如何能合规的吃上这块蛋糕则成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冲突管理)。
其实,关于共享电单车的何去何从已经不是共享电单车一家的问题了,它其实是整个“共享经济”产业未来要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新产业的诞生势必是要经过万苦千辛和千锤百炼的,无论是企业、用户还是政府,我们都应当理性的去看待它的发展。
筋斗云出行COO林振兴表示:“现在电单车在开放社会上路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完善,比如停车点、监管以及车辆硬件本身。我觉得政策踩了个急刹车也是个好事,可以淘汰一些浑水摸鱼的厂商。”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逐渐被大家所接受背后,共享经济之战已经进入下半场,未来的共享产业应该是日趋理性、成熟的。因此,此次政策的“急刹车”则给共享产业们提了个醒儿,不要再盲目的为共享经济烧虚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