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北京
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这是我国三家互联网法院之一。北京
互联网法院将集中管辖北京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审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
当事人不需要到法院,便可以实现起诉、调解、立案、送达、调解、庭审、宣判、执行等全部
或部分诉讼环节的网络化办理。
管辖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
今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
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据了解,近年来,北京互联网案件数量不断增长,2017年,仅全市
法院受理的互联网购物、服务合同等9类互联网案件就有45382件,今年1至8月审理以上案由案
件37631件,同比上升24.4%。
在管辖范围上,北京互联网法院为基层法院,集中管辖北京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
受理的第一审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包括互联网购物合同纠纷;互联网服务合同纠纷;互联网
金融借款、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纠纷;互联网著作权侵权纠纷;互联网域名
纠纷;互联网侵权责任纠纷;互联网购物产品责任纠纷;检察机关提起的互联网公益诉讼案件
;因对互联网进行行政管理引发的行政纠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其他互联网民事、行政
案件等案件交由互联网法院管辖。
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审结的案件,若当事人不服,可向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
诉;涉互联网著作权权属纠纷和侵权纠纷知识产权类的
(管理咨询),可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提起上诉。
可网上实现全部诉讼环节
为原则,当事人不需要到法院就可以实现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执行等全部
或部分诉讼环节的网络化办理。对当事人不同意进行线上审理或经法院审查不适合线上审理的
案件,采用线下审理和线上审理相结合的方式。
而对法官来说,通过类案推送、批量案件的批处理、文书自动生成等集约化、专业化的方
式实现简案快审、同案同判,全面提高审判质效。
人脸识别认证自动生成诉状
在技术特色上,通过对接公安部身份系统,在当事人注册登录网上诉讼平台和进入法院时
通过人脸识别进行实名认证,以确保诉讼参与人的人员身份真实;如果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并未
携带起诉状,或不会书写起诉状,只需在智能诉状一体机中选择案由,并根据对系统自动生成
的案情引导问卷做出选择,就可以得到一份由系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自动生成的起诉
状。
当事人进行诉状信息预览并确认后即可用于起诉;北京互联网法院还提供
诉讼风险智能评
估,系统会根据类似案件司法大数据分析、法律知识图谱将当事人案情和对应的风险综合整理
(管理咨询)为一份报告。该评估一方面能帮助法律知识匮乏的当事人识别和避免常见的诉讼
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也让当事人意识到诉讼也是有风险、有成本的,引导当事人
选择非诉渠道解决纠纷,促进纠纷多元化解决。
在法官构成上,北京互联网法院现有员额法官38名,整体体现出年纪轻、学历高、专业强
的三大特点。38名员额法官平均年龄40岁,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75.7%,平均审判年限10年。
2号院3号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