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商学院的同事们写了一本书《中国能引领全球的发展吗?》。回想一下我们看到过的关于中国的书籍。100年前民国初出版的,书名一般是《中国的崛起》、《巨龙的崛起》等等。现在的书名是《中国发展,世界就发展》,《中国什么时候可以统治全世界》。未来这些书名又会是怎么样?
全球范围来看,家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般来说,家族企业会占到一个国家企业整体比重的75%到80%。在中国更是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家族企业都不如中国家族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年代,中国崛起了一批以家族为核心的企业。后来他们中有一大部分的变成了今天的国有企业。他们是推动中国经济往前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在哈佛商学院我们有三个非常好的案例,分别是在三个不同时代的中国家族企业。
案例一
荣氏企业发迹于民国时期的无锡,是一家非常好的私营企业(管理咨询)。在当时的中国来说,他们是全球的首富。荣宗敬、荣德生本人非常雄心勃勃的且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在机构、融资、进口、人才等等这方面都做的非常有创新。
荣氏70%的企业员工都是在江南人、无锡人。大家的背景、语言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家族企业的一种特点。
荣氏企业的理念是不相信外来的股东,他只相信自己的家族,自己周围的人。比如荣氏当时很重要的一个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家公司在广东,为了募集资金跟英美烟草公司竞争,他和杜克家族进行了合作,跟北洋政府合作发行股票。合作的条款中有两条非常有意思,一个是公司主席一定是终身制,另一个是合作发行的股票只有广东人可以购买。
荣氏家族拓展自己的家族网络不仅仅通过收购,联姻也是一个重要方式。选择女婿,分给他们一些公司(管理顾问),帮助整个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当年蒋介石到了南京之后,监禁了荣德生,希望可以从他的企业当中拿到更多的资本。日本侵华时,他们家族也受到很大影响。荣氏家族第二代的八个孩子,只有一个人留在了中国,其他人都是到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等等。他们进行了很大的风险分散。
荣毅仁就是那个留在中国的孩子,他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不错。他成为了中国政府对外沟通,对外贸易的桥梁。1970年,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帮助中国政府对外交流。
案例二
蔡声白先生在上海建立了一个丝绸公司,也是一个家族企业。他认为企业社会化的发展其实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好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福利等等。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在他的这个公司进行投资的。这个公司在日本侵华的时候进行了搬迁。后来他的女婿和他的女儿都到了哈佛商学院来求学,所以100多年的丝绸公司完成了好几代的传承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由女性企业家领导的公司。为不同品牌提供丝绸以及其他家纺原料。
这个企业的历史可以从他们在上海武康路一个老房子中看到脉络。当时武康路属于法租界,他们是从德国一个商人手里买到。这个房子由两个建筑组成,非常美丽。之后由日本人收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日本人把房子交给了何应钦。而蔡百胜是在1945年到1949年的间重新获得了这个房子的所有权。然后他们家族有20个家庭都搬进去,定居于此。文革的时候,姚文元曾住在这个房子里。四人帮粉碎之后就搬出去了,蔡氏家族又搬了进去。
2008年的时候,蔡氏家族的女婿又把这个房子收回来作为自己的家产。现在那座房子是作为自己家族关于纺织业的一个博物馆。
案例三
第三个案例也是我写的一个哈佛商学院案例,是关于在杭州的鲁冠球(薪酬)。他出生于大跃进时期,那是个非常不利于家族企业发展的年代。之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然而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商人,虽然前期做生意的钱其实都毫无斩获,但在1979年的时候,他开始做汽车零配件。到现在万向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一个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公司。公司还在杭州,在美国也有分部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等等。
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一个家族企业。家族成员也非常善于经商,他的儿子在杭州,女婿在美国,这样一个家族是非常专注于自己业务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的。
虽然整个家族企业创建初期正好经历了中国经济环境最艰苦的时期,也是最不利于私人企业发展的时期。他们还是坚持下来,继续去工作。他们的过程都给我们展现出了一种坚持的精神。这不仅仅是私营企业的精神,更是家族企业的精神。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都可以进行合法运营。人们可以去学习,去实现家族企业的持续成功,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企业在全大中华地区,甚至超过大中华地区进行运作。比如正大集团,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华人的家族企业,同时也是很多华人家族企业整合在一起。他们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领导,以及接班人。
然而不论处在什么时代,家族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如何不仅让自己在大范围之内,甚至乃至于整个国家都能够有比较好的发展?如何对家族企业的下一代管理人进行教育?如果看一下这些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尤其在20世纪,你会看到不同家庭他们有不同的教育的战略和措施。
柯伟林(William C. Kirby)| 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