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8月26日发布公告,通报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称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并免去黄洁莉的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职务,免去
黄金红的客服副总裁职务。
公告如下:
对于乐清顺风车乘客遇害一事,我们谨向公众公布以下内部自查进展。
公司经讨论做出如下决定:
1、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
2、客服体系继续整改升级,加大客服团队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加速梳理优化投诉分级、工单流转等机制;
3、免去黄洁莉的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职务,免去黄金红的客服副总裁职务。
刮骨疗伤痛定思痛还是打官腔敷衍了事?
此前,2018年5月14日,21岁年轻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一事,把顺风车的问题暴露出来。随后,滴滴宣布下线顺风车业务自查,然而在距离滴滴公布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102天后,顺风车安全事故再度发生。这再次引爆了人们对滴滴安全问题的愤怒、谴责,也带来更多的反思。这一次,滴滴决定下线顺风车这一业务。
滴滴为何一步步走向危机漩涡?身为平台,却疏于监管
如果不能让滴滴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醒醒,认真思考作恶的根源,下一个悲剧的发生不过是时间与概率问题。
央视深夜发表《三问滴滴,以生命的名义!》评论,对滴滴公司连发三问:管理哪里去了?责任哪里去了?监管哪里去了?评论中称:
这几年,滴滴疯狂圈地扩张,所向披靡,但我们看到,管理并没有同步跟进,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试想,如果滴滴真正吸取教训、狠抓司机管理的话,悲剧还能重演吗?
交通运输部官网27日刊发评论文章《堵住“滴血”的漏洞》,文章针对“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表示,事前不做有效防范,事中不能积极干预,事后标榜高价补偿,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生命只有一次,岂是金钱可以赎买的?安全漏洞的背后是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机械僵化,根源上却是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的严重缺位。
一、反垄断任重道远
在经济学中,垄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完全垄断,即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垄断竞争,它与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存在着大量的买者与卖者,但不同之处在于,各厂商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异;寡头垄断,由少数几家生产和出售相同或近似产品的厂商组成特定行业。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7年滴滴一家独大,占超90%的市场份额。截至2018年5月底,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6.9%,用户规模达1.85亿,滴滴出行APP渗透率数据优势明显,市场渗透率高达13.83%,其余依次是神州专车、易到、首汽,市场渗透率分别为1.38%、0.33%、0.23%。
显而易见,这是垄断竞争。对于垄断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垄断的危害主要有三点:一是垄断企业对产量和价格进行操控,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二是在位垄断者为保证其垄断地位而向监管者贿赂,产生毫无价值的寻租损失;三是在位垄断者为防止其垄断地位被挑战而对新企业进行压制,没有了“搅局者”,市场上的创新动力便会不足。
而反垄断的目的则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持市场的竞争性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同样有三点:一是通过传递正确的价格信号鼓励创新和提高生产率;二是通过
优胜劣汰促使企业家改善管理水平;三是通过构建有效率的要素投入市场以鼓励投资。
网络平台不能只有"资本思维"
互联网催生了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拥有大量用户、掌握海量数据,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调配能力与其它类型的企业不能同日而语。
顺风车司机频频作案,作为负有管理职责的平台方滴滴来说,在司机资质审核方面暴露出诸多漏洞,却又屡次整改屡次重犯旧错。这种整改不力的背后,正体现出垄断扼杀竞争的弊端。
这类悲剧不只是滴滴某些工作人员推诿扯皮问题,而是公司治理问题,是法律制裁不重问题,是监管不严问题,也更是市场竞争不充分问题。
要打破滴滴一家独大的垄断问题。除了加强企业责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与严格监管之外,改进网约车服务水平唯有依靠加大竞争,开放市场,让更多的竞争对手进来,形成和滴滴竞争的局面,今年上半年,美团进入这个打车市场,但是努力的效果也不明显,滴滴一家独大的地位依然突出。
二、商业模式天生缺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滴滴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提成,从每一单在滴滴平台发生的网约车收入里提成固定的比例,不管是快车,专车,还是顺风车。
与营收贡献相比,滴滴顺风车的更大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滴滴平台上的其他业务进行导流;为大众出行提供了运力补充,顺风车不以盈利为目的,价格更低,但是有机会将顺风车用户培养成为专快车的用户,实现平台内的导流。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打车,就有数据,都有收入。
同一司机,之前一日已被投诉,为何不能阻止惨剧发生?
翻开一篇文章,我们看到遇难空姐的同事,站出来实名控诉,在凶杀案发生前,自己曾经被这位现已被证实为凶手的司机骚扰威胁,最终以报警脱身。
事后,她举报给滴滴的服务后台,但是,投诉未果。
不久之后,凶案发生,而凶手是同一个人。
结论是:如果当时投诉被处理,司机被封号,悲剧当不会发生。
这个侥幸的空姐是善良的,也是天真的。
这一次的事件当中,据《温州都市报》报道,乐清林女士23日下午曾坐过犯罪嫌疑人钟某的车,上车后司机关闭了订单,要求林女士直接给现金(咨询)。随后司机称还要接另一名乘客,车往僻静方向开去,林女士几次提出让司机给那名乘客打电话,对方都支支吾吾,最终林女士强行要求下车。
当时林女士留了个心眼,拍下了这辆车的车牌号,随后林女士将此事投诉至滴滴平台。
据小陶辨认,林女士拍下的车牌号与小赵乘坐的滴滴顺风车车牌号一致。但截至小赵遇害,林女士仍未收到相关反馈和处理结果。
而据称,滴滴的车主信息的审核岗和司乘服务岗是外包的,而这两个重要的岗位外包,那么结果也可想而知。滴滴客服后台每天就是这样处理投诉的,仔细查看,竟然还采用机器人客服的模式,细思极恐。
滴滴,做平台,还想做社交平台
根据多个媒体报道,滴滴在顺风车的司机接单平台里,增加了很多标签化乘客特征的服务。比如,用大数据的技术,把经常使用滴滴的乘客,进行归类,诸如肤白貌美,安静的美少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想入非非等。
这是想变身为社交平台啊?为啥?因为可以推动司机活跃度接单啊。这个功能,用户是看不到的,只有司机接单时能够看到。
在我看来,这类个性化的服务已经伤害到了用户与乘客的数据隐私,造成乘客被骚扰甚至引发侵害事件。
三、对客人最大的成本就是安全,连安全都保证不了,别的都不用谈
滴滴的竞争对手说:把乘客由出发地安全地送往目的地是出行行业的底线。
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从车、司机、平台三方面入手。一些网约车平台乱象不断,乘客的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主要缘于对服务安全性重视不够,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与互联网企业惯用的提法“用户”不同,首汽集团董事长赵金俊经常把用户称之为“客人”。这与他始终强调服务、强调安全对于汽车出行企业重要性的观点颇为一致。对客人最大的成本就是安全。赵金俊认为,大家都重视服务对整个行业是好事。 “对客人最大的成本就是安全。连安全都保证不了,别的都不用谈。这是我们作为国有企业应尽的最大的社会责任。”
网约车频频出现安全问题之际,用户所考虑的也不仅仅会是价格,其线下服务能力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市场主体是多元化的,具备同样服务能力的平台企业不止一家,如果某家企业不服管又不自律,总拿乘客的生命当儿戏,他还有未来吗?更不要提上市的意义了!
俞敏洪在最近的演讲中说:企业家不要昧着良心干事情,企业家要做有情怀的事情,而不是捞一把是一把的事情。哪儿赚钱往哪儿冲,哪儿能赚快钱往哪儿冲。滴滴的高管们,你们是不是该好好反省深思一下,是时候该把管理放在第一位了,别老想着赚钱!!!企业能做的只有敢于负起责任并且加以改进,让这个行业慢慢走向完善。
四、管理小于经营的公司都做不久
世界经理人专栏作家东方赢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管理,才能拥有强大的经营!
那些经营大于管理或者说“管理小于经营的公司”,都存在以下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企业上上下下大多不重视管理,以为经营比管理重要。有的人以为管理是成本,不创造价值。有的人从被监督对象角度,反感与抵触必要的上级监督与职能部门监督,认为是束缚与管卡压。
8月28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在广东民声热线接受媒体问政时表示,滴滴一直拒绝数据接入接受监管,交通执法一度无法有效针对。
任正非在跟员工对话中说道:所有公司都是管理第一,技术第二。没有一流管理,领先的技术就会退化;有一流管理,即使技术二流也会进步。这就是华为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的原因。
(2)没有将制度与监督逐层履盖到每一个岗位,使不少问题得不到及时与现场的发现与纠正,等到高层管理发现时,更多的已演变成“地雷”,由用户或第三方如媒体与监管部门引爆。
在事件发生后,我们习惯于指责企业领导和管理层疏于管理,其实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执行的层面,没有及时的监督反馈到位,等“地雷”被踩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反应,剩下的必定是重伤,那么如何发挥监察工作对改善企业管理的作用?第一,领导重视和提高企业监察工作执行者的素质,在滴滴的公告中,撤换顺风车的主管人员是必须的;第二,企业各个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避免出现滴滴客户投诉无门的现象出现;第三,扩大企业监察工作的实施范围。
(3)管理层缺少管理,埋头于业务。因此在企业成长的几个阶段性重要关口上,不能够及时进行战略转型与管理升级而失去发展良机。
忙着筹备上市,滴滴出行作为国内一线未上市新经济企业,其估值水平可以名列国内前三。
这样一个全球市场都能排进前十的未上市新经济企业,如今接连出现顺风车“命案”,几个月前是空姐深夜被害,如今这次是20岁女孩又因顺风车出事。
这个关口,最要紧的恐怕不是上市了,是不是该梳理一下管理,想想怎样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