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投了求职简历,现公司老板立马收到报告;上午逛淘宝,下午就被点名罚钱——近年来,大数据相关行业的公司遍地生长,而职场监控软件开发及应用作为其中一支,发展尤为迅猛。面对监控软件,企业主认为“全方位看穿员工”有利于强化管理,员工则认为隐私被侵犯。
从老板不经意地瞄一眼到公共区域的摄像头,从办公电脑里的监控软件再到手机实时位置共享查岗……更新迭代的技术已经不需要人工“告密者”来选择性汇报职场状况,在监控软硬件比翼齐飞的今天,“透明职场”生态似乎赋予了老板们高倍放大镜随时随地窥视员工状态的特权。
这是个尴尬而矛盾的现实:一方面,在网上搜索“企业监控软件”等关键词,你会发现有上百个推介广告,老板监控员工的段位随着成本无限升级;另一方面,有论坛调查数据显示,97%网友认为单位监控侵犯隐私。
94%的网友表示,如果隐私遭到泄露或公开影响生活,会诉诸法律。不过,法律一定能帮“透明职场”的对抗方撑腰吗?答案不太乐观。比如劳动法专家就表示,针对各类常见的职场监控行为,法律有不同的解释,而判断是否侵犯隐私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是否“事先告知”。
真正的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事先告知”就可肆意妄为了吗?事实上,又不是每家企业都有深度的“国家机密”,那么,法律如何界定老板是窥私成瘾还是正当监控呢?第二,时下就业压力飙升,员工基本处于买方市场,他们跟老板的“窥私欲”博弈的时候,究竟还有多大的话语权和空间?
从企业角度来说,“透明化职场”当然是内部管控最有性价比的事情。只是,上个班就觉得千万双眼睛时刻窥视自己——长期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员工能有自主创新能力吗?有员工觉得“被监控无异于被人偷看洗澡”(管理咨询),这话虽然略有傲娇的情绪,但它提醒我们一个常识与前提:“透明职场”的边界,是把员工当人。
当老板们把监控软件偷偷安装在员工电脑里、或者为了维护监控而在成本投入上大手笔时,还须记得另外两个基本逻辑:一是“信任也是生产力”,二是正激励的效果永远好过负激励。一句话,劳资皆不易,相煎莫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