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人,在生命形成的孕育中,就已经开始了对事物的反应,即大脑对所有可以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在日积月累的活动中,形成了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习惯养成,这个习惯,不仅表现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观察社会的思想观点及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当我们面对一条陌生的河,河水湍急。而目的地就是河的对岸,附近又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借助的信息,比如:船或其他人,一般说来人的第一反应是哪里有桥?因为“有桥才能过河”。于是沿着河走了好长的路,才找到桥过了河,然后再沿着河的对岸往回走了相同的距离才到达目的地。当我们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之后发现,原来河水的深度还不及人的膝部......
这就是惯势思维,是思考问题的一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活动。那么,这习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对我们判断事物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能走出这个思维误区?基于我们多年来对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及实践,我们向您推荐下面的这篇小文,或许会对从事管理工作的同仁能有所启示和裨益
思维的盲点——惯性的力量!
《明朝那些事儿》,朱棣起兵造**欲取建文帝而代之,在离胜利只差一步的时候,朱棣陷入思维陷阱。朱棣得知京师空虚,如果此时出击京师必可得胜,
但是此时朱棣在北平,建文帝京师在南京,而在通往南京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山东,此地民风彪悍,士兵作战勇猛,而且还有名将镇守,无论如何也是很难打过去的。在朱棣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
于是朱棣很郁闷,欲取建文帝需先取京师,欲取京师则必取山东,但是,山东无法撼动。朱棣倒推了一下,发现自己没有希望了…
就在朱棣钻入思维牛角尖的时候,谋士告诉他,我们的目标只是京师而已,去京师又不是只有一条单行道,条条大路都可通京师,我们为什么不绕道山东过去呢?朱棣恍然大悟,遂引兵南京,夺了江山。
人在思维过程中,常常无意识地踏入一个陷阱,使自己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中。社会学家给它起了个很艺术的名字--思维盲点。当年明月认为,这里山东就是朱棣的思维盲点,朱棣对江山、京师、山东三者关系的推定就是思维死循环。
人离不开习惯。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可能是最好的仆人,帮我们达到新的高度;同样,它也可以成为我们最坏的敌人,从而僵化、凝固我们的思维。思维盲点,显然是指这种习惯的消极性。
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会使得人们在解决新问题、拓展新领域时,受到原有思考问题成功的局限而处于停顿的心理状态。
美国国家航天局发现,航天飞机上的一个零件总是出故障,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花费很多人力物力也无法解决。最后一个工程师提出,是否可以不要这个零件。事实证明,这个零件确实是多余的。
那么,像这样的思维盲点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与思维惯性有关。套用新制度经济学中一个颇为流行的概念,这叫“路径依赖”。说的是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往往使我们“一条路跑到黑”。制度是这样,思维更是如此。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就用高压水枪教训它,直到没有一只猴子敢动手。
试验的下一步,是用一只新猴子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儿不知这里的“规矩”,动手去拿香蕉,结果竟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4只猴子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柱惩罚的猴子陆续地换出来,最后笼中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是,再也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惯性的力量多么可怕!
如何改变惯性?如何消除思维中的盲点?
惟有创新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创新思维并不一定提出多么高明的主意,而且它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问题在于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方法。换句话讲,谁都没有对原来的思维提出过质疑。思维盲点往往来自一种思维定式。遇到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的新情况与固化了的思维方式发生冲突时,自我设限,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推论,就会陷入思维的怪圈,造成束手待毙的困难局面。这时,就需要认真反思一下原来的思维方式是否出了问题,是否被思维盲点所遮蔽。
原来,在这个“变乃惟一不变的真理”的时代,捅破窗户纸的那个人,就是突破思维盲点而创新的那位。
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