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菲斯特为您浅析国企人才体系建设
时间:2016-03-22
来源:未知
浏览:次
21 世纪企业间的竞争首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企业人才队伍,如何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是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目前国企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自觉地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过去,国有企业对人才的认定,尚未摆脱文凭、学历第一的思想,这种学历等同于文凭,从而把无学历等同于不是人才的做法,不仅阻断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员工跨入“人才”的门槛,也导致了钱学交易、权学交易、文凭商品化等不正之风在国企蔓延。目前,国企的大部分员工的文凭都不是很高,有一部分人才虽然专业技能很强,也有开拓性和创新能力,但却因刚性条件不够,往往在一些高岗位的招聘中被拒之门外。这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国企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和流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它为国有企业人才标准的认识和确立指明了方向。目前,国有企业要从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上解放出来,克服计划经济对人才标准认识上的障碍,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先进地区的经验,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国企要提高对人才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改变传统的“人才”界定,真正认识培养、选拔和管理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促进企业人才资源开发,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人力资本化,并重视他们的相关地位和权益,切实推进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国有企业人才成长的通道,成功地完成国有企业人才体系建设
(管理咨询)。所谓的人才成长通道,就组织而言是将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有利于选拔、使用和培养人才等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综合性解决手段;就员工个人而言,是了解组织的发展机会,根据自身愿望和个性,设计职业发展路径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国企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如何解决国企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突出问题,一些国有企业遵循满足员工自我需求的实现、平行平等、兼容互通和公开公正等原则,设计了“行政管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与先进模范相结合”,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四维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1. 行政管理通道
行政管理体系是国有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各项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指挥、决策控制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建立一支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是国有企业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湖南烟草公司从企业战略和员工队伍的实际出发,搭建了一条“一结合二公开”的多元行政管理人才成长晋升通道。一结合是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与民主推荐相结合。二公开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和面向全公司公开选调。
2. 专业技术通道
在拓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上,具体岗位的设定坚持按需设岗
(管理顾问),同时把专业技术岗位纳入系统组织结构改进和定岗定编定员方案,统一进行规范和设置,统一进行岗位分析和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职责的重点放在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和知识含量上,放在技术推广和创新上,不交叉设岗和重复设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与人力资源体系中人员竞争上岗同步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案经职代会通过后,按个人申请、资格审查、知识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和步骤择优聘任上岗。
3. 职业技能道
明确岗位任职条件对特有工种持证上岗的要求,加强培训,落实考核,扩展平台,完善激励机制,畅通特有工种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引导一线车间职工成才。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和建立动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实行高技能人才聘任制,通过一系列措施,调动职工技能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鉴定”向“我要鉴定”转变。
4. 先进模范通道
员工根据个人的特长选择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道,人人都有可发展的岗位和机遇,尽管晋升的通道是敞开的,但职业晋升通道是金字塔式的,受学识、性格、机遇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大部分人晋升的机会比较窄,真正能够持续上升的人并不多。为了让人人都看到希望,尤其是让基层、生产经营一线的普通员工能够通过勤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重点要设计先进模范的职业发展通道。对劳动模范、先进集体积极推行分档次、有差别的表彰工作,加大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事迹。
总之,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已不再取决于拥有的物质资本,而在于通过人才的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员工潜力、激励员工、为员工自我实现提供平台,人才成长四维通道的设计与实施涉及员工切身利益,既可实现经济激励,也可实现荣誉激励。通过建立四维人才成长通道,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提升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岗位技能的提高,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实现员工自我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