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组织结构具有什么样的组织优势?
时间:2019-08-13
来源:文菲斯特管理顾问
浏览:次
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一种组织设计。在今天的环境中要最有效地运营,就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无边界组织力图取缔指挥链,保持合适的管理跨度,以授权的团队取代部门。传统的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各机构恪守各自严格的边界,内部往往有着严格的组织和等级界限。但这往往造成组织规模庞大、等级过多、职权过于集中、组织效率低下、应变迟缓乏力、阻碍创新和抑制员工的主动性。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冲击,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恪守依据职权划分和层级管理来机械设置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的传统模式,而应充分体现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力,使之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环境变革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允许设计过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那么它是何时由谁提出、又是怎样运转的呢?
无边界组织结构(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GE公司的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所提出。传统技术与权力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强调分工,组织结构以细小的部门分工为基础,形成金字塔式、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结构由于存在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迟缓和压抑组织成员全面发展等弊端,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中企业管理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1989年,时任GE总裁的杰克·韦尔奇提出“无疆界”这一标志性理念。1995年隆纳德·阿胥肯纳斯(Ronald Ashkenas商业书籍作家,并担任雪佛Robert H. Schaffer & Associates管理顾问公司的管理合伙人),在其著作《无疆界组织:打破组织架构的束缚》(The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 Breaking the Chain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一书中也提出相同的观点。“无疆界”理念认为:在一个无疆界的组织中,思想、信息可以自由流动,而不受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壁垒的阻隔。无边界组织模式中哪些组织边界应被取消或减弱呢?
①通过运用诸如跨层级团队和参与式决策等结构性手段,可以取消组织的纵向垂直边界,从而使层级结构扁平化。
②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跨职能团队以及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部门组织相关的工作活动这些方式,取消组织的横向边界。
③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或者通过体现价值链管理思想的顾客与企业联系手段等削弱或取消组织的外部边界。
国内企业海尔为了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不断地对组织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就采用了这一模式。张瑞敏提出企业无边界,就是不要只看企业内部资源,更要看到外部资源。自2005年起,张瑞敏带领海尔开展了“人单合一模式”的变革,其内核正是“互联网思维”。人单合一双赢战略的人是员工,单是用户的价值,将每个人和他的用户价值连起来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他认为,以企业为中心找客户变成以用户为中心,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用户,海尔集团有几万人,每个人要找到他自己的用户。海尔推出员工创客平台,将一个大企业转化为2000多个小微企业的联合体,与社会化行动相配合,构成了无边界企业的一个重要行动。现在,海尔员工创客平台上经营的2000多家小微企业要实现人单合一双赢,要让每一个小微企业成长为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公司。海尔探索的正是按单聚散的人力资源平台,找最正确的人为海尔工作。
变革后的海尔只有三种员工:平台主、小微主与小微成员。在2000多个小微企业的组织体系下,海尔推出管理无领导的理念。过去的领导是马克思·韦伯总结的科层制产生出来的。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决定企业,而不是企业决定用户。 海尔探索小微公司自制,中层消失,管理扁平化。 管理无领导是解决目标的问题。 海尔现在做的是请用户来做360度绩效考核。海尔企业无边界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营造创业平台,释放员工潜能成为创客;员工创客产生的 2000多家小微企业对接社会化资源,满足广泛且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文菲君认为在当前这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企业如果能不断审视环境变化,借鉴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来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那么这将会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